时间:2024-10-25
来源:音乐学系、研究生院 作者:亓梦婕
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第十届年会暨中国音乐评论推优活动圆满举行
时间:2024-10-25
来源:音乐学系、研究生院 作者:亓梦婕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10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联合主办,音乐学系和研究生院承办的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第十届年会暨中国音乐评论推优活动在北京西藏大厦隆重举行。
本次活动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评论家、理论家以及音乐工作者,以“学习《讲话》、繁荣评论、弘扬中国音乐”为主题,共同探讨音乐评论的未来发展,推动音乐艺术的繁荣与进步。会议现场,共有12位媒体负责人及专家作主题发言、来自1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6位学者与高校师生的专题发言。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北京日报、音乐周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到场参会。
10月19日上午,第十届年会开幕式由中国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萃担任主持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理论委员会主任杨燕迪,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会长王次炤,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吴志武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王萃副院长对到场嘉宾、专家及媒体代表表示感谢和欢迎。她介绍了本次会议举办的背景,由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以打造“国音博士大讲堂”《当代音乐艺术评论专题研讨》品牌特色课程为基础,将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工作结合起来,把学校和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两方面的资源加以整合,在各家媒体、期刊和各位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下,响应《讲话》精神,打造一条“校企联动、学研并重”的音乐学学科建设新路径。同时,中国音乐学院在2025年招生简章中新增“音乐评论”方向。希望音乐评论学科及行业,借此次音乐评论会议的东风,能得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中国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提供新的增长点。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在致辞中表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音乐评论提高站位,担负责任,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更好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重要作用;要求音乐评论坚定文化自信,夯实理论基础,构建中国自主的音乐评论话语;要求音乐评论走进时代大潮、文艺现场,走入人民大众、百姓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反映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除了关注古典音乐、高雅音乐、严肃音乐,还要重视流行音乐、通俗音乐、大众音乐,回答好什么是新时代的好音乐,怎样创作新时代的好音乐;要求音乐评论适应媒体环境,拥抱科技之变,加强对新兴媒介与技术的音乐研究和网络音乐评论的规律性探索,拓展评论思维,创新评论手段,改进评论文风,加强对大众评论的专业引领和有效互动;要求音乐评论组织工作者要扩大工作覆盖面,除了重视学院派评论人才,还要关注市场派评论人才,关注高热度音乐市场群体,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
杨燕迪副主席在致辞中表示,今年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也是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成立二十周年,本次会议的举办有着重要的意义。学会通过举办年会、评选奖项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音乐评论的发展,提升了音乐评论的质量和影响力,也对音乐创作和表演产生积极影响,推动了中国音乐事业的进步,并期盼通过学会继续推动音乐评论学理问题讨论和实践工作,通过学界同仁的积极投入和主动参与,中国音乐评论事业将迎来更好的明天。
王次炤会长在致辞中对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对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音乐评论学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音乐评论事业的发展,推出了许多优秀的文艺评论作品,为音乐艺术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学会也通过评优活动培养出一批音乐评论骨干,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评价标准,做出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并希望通过本次年会和推优活动,努力发挥音乐评论的作用,成为引领社会、推动社会音乐文化向前发展的动力。
吴志武副院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音乐学院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始终坚持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校还将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顶层设计与落地实践和具体举措,大力贯彻落实“有组织的艺术科研”,进一步推动音乐评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培养更多高水平的音乐评论人才储备,并期待得到音乐评论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中国音乐评论推优活动结果揭晓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中国音乐评论推优活动推优入选证书颁授仪式。徐粤春副主席、杨燕迪副主席、王次炤会长、杜永寿社长、吴志武副院长、明言秘书长和王萃副院长分别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本次推优活动共评选出20篇优秀论文和来自10所高校与科研单位的22位音乐评论作者,涵盖了音乐评论的多个领域。这些论文选题新颖、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国音乐评论事业的蓬勃发展和音乐评论人才的新生力量。
会议发言精彩纷呈
本次年会共设有五场主会场发言和五场分会场发言,涵盖了音乐评论的多个方面。与会专家围绕音乐评论的理论与实践、音乐批评的境界与方法、音乐作品的创作与评价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主会场分别由明言教授、康瑞军教授、康啸教授、金溪副教授、陈岸汀副教授主持。
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音乐研究》主编杜永寿以《由出版发布会想到的音乐评论问题》为题,结合近几年人民音乐出版社举办的发布会活动评论,探讨了该特定场合下有关音乐评论的具体问题。他指出,音乐评论应当注重评论效果和方式的提高,为音乐评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向更具有学术性、影响力、社会化的评论方向延展。
《光明日报》文艺部编务统筹、高级编辑李春利的《流行歌曲怎样出佳作且能被广泛传唱》发言聚焦流行歌曲,她认为,音乐佳作的根本在于扎根生活、向世界优秀文化学习以及用心用情用功。音乐评论更要传播与时俱进、关注社会、历史等多维度的文化内涵,反映更深层次的问题,并为音乐人提供宝贵的反馈,发挥其推动作用,提升整体的音乐水平。
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音乐艺术》副主编、上海音乐学院李诗原教授在《歌剧评论的重心在哪里?——有感当下中国歌剧批评和歌剧研究》的发言中,对歌剧艺术的音乐评价从音乐性、戏剧性等方面进行评论的必要性,探讨音乐与戏剧性的逻辑关系,以及歌剧音乐结构、音乐如何表达戏剧结构的问题。他也呼吁业界同仁用更丰富的活动和形式展开讨论歌剧评论中音乐的戏剧性问题。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创作》副主编姜万通的《从战略视角审视和推进中国音乐创作乐谱文本文字中文化体系的重构与重建》从八个方面论述中文在音乐文本中的应用现状与系统论视角,提出中国音乐创作乐谱文本中存在中文化缺失的现象,以速度和表情术语为例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历史缘由,呼吁业界关注中文在乐谱体系中广泛应用的必要性、制定乐谱文本格式规范以及建立乐谱文本文字中文化体系的必要性,并期盼共同推进乐谱文本中文化体系的重构与重建。
中国文联音乐艺术中心副主任、《人民音乐》副主编张萌在《推动评论与艺术生产的深度融合》发言中,以当代音乐评论的两次历史性的转型为宏观背景,论述音乐评论的学科体系和实践生态。他认为,目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评论应着力探索三种方式:走出学院,回归具体现象批评的原野;张扬个性,在历史的共识下在展现个人的洞见;调整姿态,创作为大众接受的写作方式。构筑中国音乐批评事业的独特文化品格和生产机制需要在对现实多元文化生态深入把握的基础上,完成自身学科的理论构建,并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艺术作品的生产当中。
中央音乐学院王次炤教授《音乐表演的学术标准问题》从音乐评论的实践出发,深入阐述了传统艺术音乐表演、流行音乐表演、世界民族音乐表演、爵士乐即兴演奏的不同评价属性。他指出,音乐表演具有自身的学术标准,音乐表演研究的学术判断是音乐舞台表演践行学术标准的依据。不同类型的音乐表演者都应重视音乐学研究成果,也应具备相应的音乐学研究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建立音乐表演的学术标准。
哈尔滨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的发言《音乐作品评价的美学原理问题再议——论经典的“价值示范”意义》则从音乐作品评价的美学原理问题入手,提出了音乐经典具有“价值示范”重要意义的理论观点,并对中国的音乐创作、批评实践、理论研究和大学教育提出了相关建议。他提出目前在音乐院校及音乐学系科发展中呈现出以经典杰作的深入解读、分析和评品为核心内容,结合谱面研读和音响体验,并具备史学深度和美学高度的课程设置尚显不足。
上海音乐学院王丹丹教授的《生态批评视域中的西方音乐“田园意向”修辞》从生态学概念及其发展脉络出发,延伸至探讨音乐中的田园描摹对象、田园曲的体裁修辞特征及引申意义等多个方面。她认为音乐作品作为生命体,在其生成、生存、生长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理念的表现、结构的组织和音乐生命力的推动,为音乐评论带来具有创新性的分析视角。
中央音乐学院何宽钊教授《音乐批评的三种境界》解释了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以理论升华为旨归,以感性体验与描述为中介的三种境界,并提出文本细读是一种寻觅和发现,理论升华是一种创作,而感性体验与描述则是两者的链接,将计数分析化作具有生命力的感性体验,由理论升华到理论及更高维度的思想。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明言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探讨了如何持续繁荣音乐批评。他指出,音乐评论工作者应当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履行“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职能。他结合音乐批评的学科基础与学科实践问题,对批评的地位、本质、功能、标准、主体、对象逐一展开讨论。
中央音乐学院编审陈荃有《音乐评论,需要体系化建设吗?》的报告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音乐评论与其学科体系化之间存在差异,由此他建议中国音乐评论需要体系化建设,以提高评论的质量和影响力。中国音乐评论领域的发展在近年来成果颇丰,呼吁学界积极探索学科体系化建设的路径,并探讨音乐评论学会对音乐评论事业发展、学科建设以及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潜力。
中央音乐学院高拂晓教授《音乐作品评论与音乐表演评论之方法与差异》用多个评论案例详细说明了音乐作品评论与音乐表演评论在评论方法的侧重。音乐作品评论遵循理论方法、思维方法和写作方法的融会贯通,音乐表演评论遵循作曲家的表现意图、表演家的创造性阐释和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三个维度的联合分析,并以适当的理论作为阐释依据,对表演阐释采取开放视角和综合的审美判断。
除了主会场发言外,本次年会还设有分会场共29个发言,分别围绕音乐作品创作技法与理念、音乐表演的风格、音乐美学理论、音乐文化产业发展、音乐评论的价值判断与评价标准等不同的议题展开讨论。其中,音乐作品评论的对象不仅包括活跃在当今舞台的当代作品,也涵盖了过去近百年来中国音乐的经典作品;研究视角不仅包括在学院派音乐领域,也积极关注广受大众热爱的流行音乐领域。分会场的发言也纷纷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分会场由音乐学系桑海波教授、王先艳副教授、宋一平博士,中国乐派研究院林立策副教授和艺术实践中心青年教师亓梦婕主持。
我校音乐学系三位研究生的论文入选本次推优活动并在会议中发言,得到在场专家的一致好评。
周岫樾,《“声”“形”“意”的合一 ——陈哲重奏作品〈麻辣九宫格〉评析》,音乐学系2022级硕士研究生,师从袁环副教授。
张毅,《从“半山羊”戏看民营白字戏剧团剧目革新的困境与对策》,音乐学系2022级博士研究生,师从萧梅教授。
苗欢欢,《弓弦铸梦 时代华章——评王云飞二胡协奏曲〈铸梦〉》,音乐学系2022级博士研究生,师从郭克俭教授。
闭幕式圆满结束
10月19日下午,年会的闭幕式由明言秘书长主持。王次炤会长在总结发言中对本次会议的学术氛围和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本次会议上56个专题、多达60人次的发言,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音乐评论家和学者,广泛的青年学者与师生积极参与,对音乐评论学会的发展和推优活动的举办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对中国音乐学院的精心组织表示衷心感谢。会议发言的内容不仅包括音乐评论,也涵盖了中国音乐自身与未来发展的问题以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建设议题,共同探讨了音乐评论的未来发展。他希望与会者能够继续保持对音乐评论事业的热情和关注,共同为推动音乐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第十届年会暨中国音乐评论推优活动的成功举办,是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为全国音乐评论的专家、学者与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学术平台。与会者通过深入探讨音乐评论的理论与实践、音乐批评的境界与方法、音乐评论人才培养路径与模式,如何使评论作品更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议题,为推动音乐评论事业的繁荣发展与音乐评论高水平专业化人才建设贡献智慧,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